发布时间:2025-10-15 17:58:03    次浏览
市委书记毕力夫在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了赤峰市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按照产业脱贫、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教育脱贫、政策兜底脱贫“五个一批”任务安排,确保赤峰市24.6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实现“人脱贫、县摘帽”的目标。在脱贫攻坚战役中,2016年,赤峰市创新扶贫模式,大力推进产业扶贫,精准发展扶贫特色产业。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原则,精准确定了肉牛、肉羊、肉驴、生猪养殖、设施农业等14个扶贫主导产业。在产业扶贫方式上,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对有劳动能力和经营能力的贫困户实行特色产业扶贫,对无劳动能力和经营能力的贫困户实行资产收益扶贫。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进了东阿阿胶、温氏集团、河南牧源集团等一批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培育了蒙都、凌志、金峰等在当地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通过政策引导和签约服务,157家扶贫龙头企业有效带动了1.25万贫困户、3.5万贫困人口脱贫。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模式。通过资产收益、投资收益、理财收益等模式开展资产收益扶贫,覆盖贫困户11874户、26715人。注重发展新兴扶贫业态。在全市确定3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带动1329户、2953贫困人口脱贫;启动电商扶贫计划,重点抓12个旗县区服务中心、23个苏木乡镇服务站和200个贫困嘎查村网店建设,帮助1万户、2.5万贫困人口脱贫;完成10个贫困旗县区的光伏扶贫规划,覆盖贫困户29821户。2016年,赤峰市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4316户、10760人,同步搬迁1126户、2947人,重点推行“产业园区+易地扶贫搬迁”的扶贫模式,确保了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赤峰市率先搭建盟市级投融资平台,成立赤峰市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开展赤峰市金融扶贫“强龙贷”工程、“赤峰市设施农业建设项目”农发行专项建设基金、赤峰市农牧业绿色产业发展基金3项业务,撬动金融资金近60亿元投入脱贫攻坚,有效保障了赤峰市扶贫资金需求。市财政投入扶贫资金5000万元、旗县区财政投入扶贫资金3400万元,采取杠杆撬动、保险公司担保的方式,实施“强龙贷”工程,为扶贫龙头企业、涉农小微企业、农牧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和种养大户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提供8.4亿元的扶贫贷款支持,有效解决贷款难问题。截至目前,赤峰市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累计新增贷款30.75亿元,转贷20亿元。 整合社会资源,努力推进社会扶贫。2016年,赤峰市扎实有效开展京蒙对口帮扶工作。积极与北京市对口帮扶单位协调对接,共落实扶贫项目46个,协调帮扶资金5377.5万元。中区市直单位定点帮扶深入开展,7个中央单位继续定点帮扶我市8个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直接安排资金物资1153万元,帮助引进各类项目19个,总投资13976万元,举办各类培训班29期2556人次。自治区10位省级领导联系我市10个贫困县,市级38位领导联系38个贫困乡镇,1347个单位帮扶1228个贫困村,有力地推进了贫困嘎查村脱贫进程。赤峰市大力实施“百企百村”共建工程。赤峰市有100家企业与107个贫困嘎查村签约结对,已有53对在种植业、养殖业、设施农业、土地流转等方面进入全面共建阶段。赤峰市积极筹建社会扶贫信息平台。投资5.7万元建设赤峰市社会扶贫信息网站,设计了求助援助、扶贫产业、供求信息、扶贫政策等11个板块,12个旗县区各有一个接口,全市共用一个平台,网站还同时开通包含4个板块的微平台。目前,平台已开始正式运行。平台的运行将实现扶贫脱贫需求与社会资源有效对接,利用平台把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传递到贫困村、贫困户。赤峰市强化干部驻村工作。出台驻村干部管理考核办法,落实政治经济待遇,有效解决了“谁来扶”的问题。赤峰市选派2993名机关干部入乡驻村,让他们在扶贫的主战场上培养锻炼;舍得花钱,落实驻村干部食宿和交通补助。下一步,赤峰市将继续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尤其是要充分借鉴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使用方式,易地移民搬迁组织方式,产业扶贫、旅游扶贫、资产收益扶贫运作模式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从全局考虑推进产业扶贫。坚持扶贫产业发展与“3661”工程有机结合、与调整产业结构有机结合,扶贫办与农牧业局共同研究综合施策的办法,确定好主导产业,把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产业中。创新发展易地扶贫搬迁模式。大力探索和推进资产收益扶贫,充分利用新兴扶贫业态脱贫,积极协调行业扶贫形成合力,精准开展社会扶贫工作,加大财政投入和融资力度,抓好脱贫攻坚“453”挂图作战,进一步健全脱贫攻坚工作机制,加大督查调度力度,紧紧盯住目标抓脱贫,定期调度脱贫攻坚工作,对工作不力的进行通报、约谈、问责。